关于教学督导工作中八个问题的思考———教学督导工作10年总结

期次:第2096期    作者:□ 周发琇   查看:710

在10年的教学督导工作中,我曾就理、工科尤其理科课堂教学不断思考,期间观察分析了年轻一代的教学现状,回顾了我的师辈的教学和自己的教学经历,形成如下一些想法,作为参与教学督导工作的总结。

———教学督导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大批年轻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年轻教师进校后迅速转换角色,走上讲台,因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出现某些偏差;处于功力优势地位的科研工作对于教学秩序的冲击;教学基层组织弱化或缺失。在高校发展的当前阶段,为了保证本科的教学质量不滑坡,教学督导这一组织形式便应运而生。

教学督导是一种维护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底线的措施,是当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已经和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秩序正常运转,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和提高,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其中离不开教学督导的积极作用。

———教学质量保证的根基何在

教学质量保证的根基在基层教学组织,在实施具体教学管理的院或系。

基层教学组织从管理意义上讲,当然应该有一套管理制度或条例,传统的或其它适用新形势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对教师的合理使用、培养、督导等事宜,创造条件使其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造诣的机会。

制度(条例)的约束只能保证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转,但并非万能。学风建设才是根本的,是有效地实施管理的保证。学风的优劣是无形的,每时每刻都起作用的,是潜移默化的。在一个具有良好学风的院或系,在一个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孜孜以求、恪守学术操守、诚实劳动、不图虚名的环境里,对一个新人来说,就是春风化雨,相反就难说了。

学风建设是长期的最具战略价值的大事。学风是一种文化,良好的学风是一种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进良好学风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学科经久不衰的根本。老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企业尚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高校如忽视学风建设,将一事无成。

教授应该成为学风建设的楷模,许多教授长期在教学一线,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成为年轻教师的榜样,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不可否认,也有个别教授长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对本科教学不屑一顾,即使勉强上课也不经心,甚至置教学的基本规则于不顾,这是令人遗憾的。

———关于青年教师

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愿意搞好教学,为教学辛苦劳动,但缺乏经验,这需要时间,以积累课堂经验;他(她)们比较敏感,接受批评的心理准备不足。

当前年轻教师在教学上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从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到整个的理论体系,准确无误的娴熟的掌握;二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措施,与同学充分效沟通,达成默契。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前者是一个课程成败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课堂上再花哨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眼下年轻教师需要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些刚接课不久的青年老师,对于课程定位,即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推敲,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增强教学计划的整体效应,提高宏观教学管理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PPT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工具,许多课己经放弃板书,青年教师尤其如此。对PPT与板书如何使用值得认真思考。多数同学认为,一些理论课,特别有许多方程或理论需要推演的课程,例如高等微积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根本就不适于使用或根本不应该用PPT,使用板书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尤其老师的肢体语言在板书中才会淋漓尽致发挥作用;有些课程如大学物理等,单纯采用PPT演示的效果未必最好,PPT和板书相结合,有效发挥二者的优势,教学效果可能更好。PPT是一个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有其优势,但不可滥用,不可依赖。

———怎样看待青年教师偏爱科研工作

对于一流大学,精英教育,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缺一不能走路。

对于一流大学的教授,这两条腿缺一不可。因此,在一流大学里,对教学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同样对科研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年轻教师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论长短的,因此他们熟悉科研思维方式,偏爱科研工作。当他们走上讲台的时候,一开始不适应,甚或手无所措是可以理解的,尤其被告知讲授那些自己并不熟悉领域的课程,更是如此;相反,讲授自己熟悉领域的课程,就自如多了。对待他们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分析,要慎重,不可轻易结论,尤其对于那些偶然出现的问题。他们需要时间,需要理解。

一个不具备科研能力或极少科研成果的教授,在一流大学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科研工作对于教学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反馈作用,而教学工作对于科研工作同样也具有正反馈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能力且具有良好学风的教授不会因科研工作而排斥教学,更不会因教学忽视科研。

———关于教师的个性

年轻教师教育背景有差别、研究方向不同、讲授课程性质不同、文化修养不同、个性有差异等等,这里就有一个个性与共性的问题。

当前,教学督导要面临各种各样性质不同的课程,因此更多地关注共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容易导致忽视个性问题,甚或缺少挖掘或鼓励个性发展的自觉性,这就可能使一些青年教师的个性被抹平,失去张扬个性的机会。长此以往有可能会造就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风格的倾向,这与大学精神是相左的。

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可强求一律。热情奔放是一种风格,慢条斯理也是一种风格;语速快慢几乎是一种习惯,不可强求一个语速一种节奏。当然这和合理把握课堂节奏是两回事。

应该鼓励个性张扬,尤其对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前沿等方面的问题更应该倍加鼓励。如此一来,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险就比较大,因而,宽容是一种理解,是一种鼓励。在课堂上,应该给予教师充分发挥学术观点的空间,但课堂上过分花哨、流于形式、言之无物,倒是不该提倡的。

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然是重要的,但教学方法应该因课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某专家曾云:“一学期的课老师来个三两次,就可以搞定。”(大意)我对此不敢苟同。一些理科的课程这种教学方法行得通吗?又有专家称“教学方法决定教学质量”,本人也不以为然。其实,教学质量的优劣彰显的是学术造诣的高低。当然,也有学术造诣不错而上课平平者,但毕竟罕见,我觉得那是没把教学当回事。

———积极督导谨慎评价

一堂课的效果并非按备课设计井然有序地讲下来就可以达到预期,课堂上缺乏激情、缺乏即兴发挥,就很难出彩。一个督导在课堂上一坐,对上课的老师无形中会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会使讲课老师拘谨和不安,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教师的自由发挥。

对一堂课的某些不足,就事论事无可厚非,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但因此而作出评价往往未必中肯,甚或偏颇。其实,即使那些大家,在一个课程的讲授全过程也并非处处时时都出彩,总有高潮和低潮,更何况那些尚未出道的年轻人。因此应对一时的局部的瑕疵,虽不可熟视无睹,但宽容可能是更好的处方。

一个年轻老师的成熟需要时间,这里不妨借用孔老夫子的一句格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方知天命”,仿此改成 “三十从教,四十而成熟,五十方可定论”。意即,在从教的第一个10年瑕疵百出,不断改善,在改善中慢慢成熟起来;第二个10年则是精益求精,具有统领全课程的能力和有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到了奔五年龄段的老师已经定型,优秀也罢,非优秀也罢,可以定论,而名师级人物也就出在这个阶段。20年教学实践造就的名师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是可以定论的。但是必须指出,这个成长过程,单纯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成就名师级人物的,如此同时必须具有坚实的科学实践,包括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实验室工作、生产实践等研究性工作,单纯吃透一本书是不能成就名师的。课程教学评估中凡出类拔萃者皆然。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教学示范者,不是只在课堂上优秀,同时在科研领域也都有骄人的成绩。

关于个别老师不情愿接受督导,甚或发生不愉快的 “拒绝督导事件”,看似个别,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老师对教学督导的心态,他们只是不说而已。公开表明态度的是直率的,应该尊重,不必强求。其实他(她)们未必一定讲得不好,再说,一个课堂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课堂气氛,对老师形成了压力,这也是事实。

———重视学生评价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教师应该以一种高尚的情操对待学生。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受学生推崇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有更多的发言权,我注意到,在课程教学评估中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尽管其绝对分数多数偏高,但学生给出的相对排序与专家投票结果有许多相似。

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重视自己的权利。其实对教学进行反馈,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所谓责任是每一学生对学校发展所承载的义务,所谓权利是每个学生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宝。要设计一个适合于学生问卷调查的格式,不必具名,力求便捷、有效、真实。经过认真地宣传、教育,大多数学生珍惜评教权的时刻就是学生评教含金量最高的时刻。

———教学督导需要再学习

现在,我离开学科前沿已有多年,对学科发展已比较陌生,对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的课堂教学内容尚可说出个一二,但对其它领域就是“隔行如隔山”了,真正要从学科的理论体系的高度作出评论,或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说个一二,就很难中肯了。因此就不得不更多关注形式了。其实,课堂讲授的核心是把问题的精髓讲清楚,从而使学生领悟和思考科学问题。表面的花哨虽然热闹,但未必有益。对于课堂上深层次的问题,外行只能“看热闹”了,很难看出“门道”,至于学科前沿问题就更难予以评说了。

督导本身对不太熟悉或根本不熟悉的课程的评价要慎重。我在督导过程中,常遇到的一种尴尬,就是不能对课程内容提出中肯的意见,而只能对一些课堂小节说出一二,往往言不由衷,当然,那些有严重缺陷的课例外。因此我想到,教学督导所涉及的课程除自己熟悉或比较熟悉的课程外,多数是不甚熟悉的,必定会遇到与我相似的问题,这样一来会形成一种更多关注课堂细节,而对课程内容不甚了了的趋势。如此长久持续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只强调细节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深度)的倾向,比如,有的教案在时间安排上精确到分,这确属一种认真,但这种预设的课堂程序是否完全有效值得思考。这种倾向一旦成为一种气候,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将是一个不祥的兆头。

督导需要再学习,古人云“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我等并非圣贤,焉有不学习之理由,如仅凭感觉行事,则会导致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事物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不断形成,形势要求教学督导再学习,以跟得上时代的进步,不辱使命,做好督导工作。

(以上问题是我最近几年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现在毫无修饰地写下来,作为督导办的一碟小菜,以佐大餐,至于是否有下饭之功效就另当别论了。)

(本文作者曾担任第一至六届教学督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