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教学中尝试角色转换:从教师到教学研究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新敏
2019年秋季学期我参评的课程是“通信电子电路”,这是我第二次参评这门课程,上一次参评是2003年。前后对比,深有体会。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教师的角色和身份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当然也要跟上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学支持中心举办了很多场报告会,请知名专家、教育学家分享课程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并推送了很多学习资料。例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合作者,课程学习需要师生互动完成,并依此对课程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设计,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等等。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我的课程教学相结合并进行实践呢?如何体现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责任呢?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多种方式相结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结果量化计入平时成绩。第一,在BB平台上传复习课件和新课内容预习导学,跟踪学生的课下学习;精心设计测试题目,采用“雨课堂”检查复习效果和预习情况。学生问卷调查反映:“用雨课堂回顾复习测验十分有效,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在BB平台设计附加题,对主动学习并上传答案的同学给与一定的附加分奖励。第二,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电路设计仿真大作业。每个人都要完成一个单元电路仿真报告,包括问题提出、仿真过程实现、结果分析、总结等环节,与科研项目报告类似。电路仿真设计第一步是参数计算,计算过程往往需要学生查阅许多课外资料;发现仿真不稳定时,也要通过查理论、找公式,从源头找到问题所在,是计算出了问题还是电路结构本身出了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点评、讲解一些共性问题,而具体问题都由学生自己通过查找资料或者课下与老师交流、或者同学间讨论完成,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反馈收获很大。
2.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管理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电路仿真设计大作业采用分组管理的方式,所有选课同学按照专业共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内的同学自由组合,两人组成一个小组并自主确定一个仿真任务。每个大组内部选出大家信任的评议员6名,并推选一名组长,评议组负责对其他小组的报告进行评分并督促本组同学完成任务。组长负责初步审查本组同学的仿真题目,防止大组内部选题重复;统计本组评议员打分结果;负责与老师之间的沟通,等等。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最终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按照2:8权重计入平时成绩。仿真报告完成率100%,完成质量高,与组长及评议员的督促有很大关系,将小组合作上升到了学习共同体。
3.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承担起“育人”的角色。以前虽然也在课程教学中提到一些思政要素,但没有进行系统化地梳理。本学期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与专业相关联的诸多问题。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方法论,例如“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针对这个问题,特地总结了各章节电路设计中的相关案例:设计电路应该怎样合理选择某些参数的大小,从而兼顾相关技术指标;或者为了提升电路某一方面的性能,不得不牺牲其他次要指标。由此引申:大学生活很精彩,同学们要做的事情也很多,需要专注主要问题或者合理兼顾。其次,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教育:由华为首款5G芯片发布,强调我国自主研发的迫切性;互联网+、5G通信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专业提拱了更多的机会。教师是引领者,不仅仅是专业上的,还有思想上的。
本学期尝试着以教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些同学确实给了老师很大的惊喜。有一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教这门课这么多年从来没想过的,因为这个问题,我连夜整理了PPT,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并由此引申,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当然,本课程尝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有其他一些环节未来得及实施,例如,怎样进行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阶考核标准,等等。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课程评估虽然结束了,但探索、研究却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