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反哺教学、用激情点燃课堂,让每位学生皆有收获
李德勇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019年春季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估,参评课程为《石油地质学》,这是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地质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石油地质学是一门涉及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以及油气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拔高”课程,如何将这门涉及诸多地质学理论的综合性课程讲的深入浅出?如何让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三个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均有收获?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受益良多。
一、正视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确保教学效果“保底不封顶”
本课程授课对象中,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之前已经修读过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甚至层序地层学等课程,而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仅修读了基础地质学。
为帮助勘查技术与工程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补齐知识短板,我在课程中适当增加了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同时,为满足基础较好的地质学专业学生融会贯通先修专业知识,进行石油地质理论学习和地质思维构建、升华的需求,我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引用了大量野外考察和所承担的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油气勘探科研项目的资料,例如,在讲授碎屑岩储层时引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以及扫描电镜等化验资料,既重点介绍石英、长石、岩屑以及杂基、胶结物等储层基本结构组份,又注意引导地质专业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矿物组份是如何影响储层的储油能力的?从而将知识点扩展延伸到更高层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均有收获,保底但不封顶。
二、科研融入教学,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在授课内容中融入野外考察和油气勘探开发科研案例,同时将页岩气、致密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学科前沿进展引入程堂,注重把抽象的石油地质学理论案例化、具体化、科研化和生活化。例如,在讲授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时,引用山东桃村、秦皇岛、辽宁兴城等地质教学实习或日常地质旅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河流、海滩、沙漠、三角洲以及生物礁等案例,使学生直接面对储集石油天然气的碎屑岩或碳酸盐岩储层的沉积环境,从而把抽象的储层形成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课程采用理论课堂讲授+实践课堂操训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跟随、起疑”的模块化教学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而举例导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其次,以案例贯穿课堂,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跟随学习知识点;最后,将课堂知识扩展延伸,布置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难度和迷惑性的思考题,使学生反思课堂内容而产生疑问。而在实践课堂中则采用“跟随、模仿、解惑”的渐进式教学方式:首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举例讲解并使学生跟随学习所要实践训练的知识内容;其次,给定精心挑选的案例,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模仿完成实践内容;最终,将实训案例与理论思考相结合,举一反三解答心中疑惑。例如,在以背斜为实例讲授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要素后,接着提出疑问“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如何确定其度量要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在实践课中通过实例讲解与模仿训练,使学生思考不同类型圈闭和油气藏要素的确定方法,最终达到解惑的效果。
三、热爱教学、尊重学生,用饱满的热情点燃课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热爱课堂,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坚持用饱满的热情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堂课、关心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我追求富有激情、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尽最大可能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助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营造不唯心、不盲从和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基于地质理论和学术思维开展有理有据的思考,大胆质疑教材与课堂内容。记得有一位林阳的同学,每次都坐在靠近教室后门的最后一排,当我俯瞰教室或在他身旁走过时,都能从与他的对视中感受到期待却又闪躲的眼神,我特意点名让他参与课堂讨论,在互动中给予他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赞美。经过几次锻炼后,他变得自信而又主动,常常针对某些知识点与我展开“深思熟虑”而又“针锋相对”的辩论,并多次与我谈心、交流表达了对这种和谐课堂氛围的认可与依赖。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崔全超同学,因在偏光显微镜下发现本不应该出现的矿物消光现象,与我交流、讨论多次,这种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师生互动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最后,特别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指导的我的老师、前辈和教学督导专家,您不忘初心、严谨治学的态度,将激励、指引着我以更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未来的教学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