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优化永远在路上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付晓婷
2019年春季学期我参加教学评估的课程“生物分离工程”, 是研究生物工程工业生产中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一门工程学科。相对而言,生物分离工程涉及的先修课程相关内容较广,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较多。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精心设计和凝练,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追求教学的艺术,具体体会总结如下。
一、 热爱教学、热爱学生
一提到“生物分离工程”,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头疼,原理、计算、技术、设备、工程设计,而我却很喜欢这门课程。我的硕博士期间的研究主要就是此方向,加之工作后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有更多机会与企业交流,越来越觉得这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受欢迎程度很高,所以我特别热爱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授课初始,我就会以数据实例告诉大家,企业中有什么工作岗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从事某一个相关的职业能够带来多少收入,企业对既懂理论又懂工程的人才是多么的求贤若渴,让同学们也对这门课产生热爱,认识到自身未来的社会价值。
二、 传授知识、提高能力
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各种可行的方法,以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的毕业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 工程思想:课程讲解多穿插工业化生产设备、设计相关的内容,举例说明各种技术的实际工程化应用,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及如何组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
2. 科学思维:讲述每种技术的发展史、重要科学家及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其科研热情。如色谱的发现源于简单的植物色素的分离,而基于此技术获得的诺贝尔奖达14项之多。以此启发同学们对科学现象的洞察和捕捉能力。
3. 学习能力: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扩展阅读、专题小论文之类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要求同学们按照题目和要求自行搜索文献和整理相关资料完成作业,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4. 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设计问题和分组讨论,锻炼学生们的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原则告诉同学,那就是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创新和脱离课本的思考。大家都十分积极主动,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 精心设计、不断完善
为了让课程的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同时做到趣味性强、理解容易,我对课程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 课程引入有趣:每章内容的引入我都花了很大的功夫。怎样引起同学们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怎样找到生活中大家都能观察体会到的现象?如“炒鸡蛋如何放盐?”引入《蛋白质沉淀》, “怎样做鱼会有白色的鱼汤”引入《萃取》,一道驾照考试题“下雨天开车,路面最滑的是什么时候?”引出《吸附分离》等。实践证明,通过用心的思考,课程引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章节过渡自然:各章内部小节重难点突出,各小节的安排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内容间过渡自然,便于同学们的理解和学习。自然的过渡和逻辑关系,使得课程的立体网状结构得以建立。
3. 教学过程中小高潮的设计:要做到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内容丰富、又做到高潮迭起,有趣的案例、生动形象的比喻、先进的技术、时事焦点、动画视频、教科书上的错误、提问、讨论效果甚佳。当同学们摸着肚子想象肠道长度6-8米、总表面积达200平方米时,大家很轻松的理解了多孔性吸附剂的结构;当我以认识和不认识同学如何打招呼的比喻讲解时,同学们在笑声中理解了以速度差异为基础的色谱理论;当我以有趣的图片展示了听着交响乐的水结晶实验时,同学们立刻对结晶这个传统的概念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体会到一份用心,一份收获,同学们的反应时是我前进的动力。
4. 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本门课程有许多知识是工艺流程的设计、设备的工作原理。我自己学习制作动画,虽然十分耗时,但效果不错。课程中共制作动画28个,搜集播放视频16个,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5. 提高学生参与度:应用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课前测等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同学们学习热情高,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跟随讲课的节奏。特别是在讨论课上,他们积极思考,讨论出的结果比我预设的方案更多更好。
四、 网络教学、延伸课堂
《生物分离工程》在2009年我授课之初就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为同学和老师提供一个私下交流的空间,便于进行32学时外的学习。
五、结语
在教学评估活动中得到多位专家的教导,他们的批评和肯定对我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自身觉得受益匪浅。同时也感到教学的艺术追求无止境,教与学的优化永远在路上,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思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