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歌剧美育的责任田
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 邹威特
中国海洋大学具有深厚的戏剧传统,早在1932年就成立了“海鸥剧社”,赵太牟、洪深等著名戏剧家都曾在此任教。2005年,海大艺术系成立,我得以入职海大。在这块曾经大师云集的校园讲授歌剧既光荣,又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凝聚着“海纳百川”的精神与气质,这份责任饱含着海大学子对于艺术的探索与追求。
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这也说明了这项艺术的“复杂”与“高端”。海大与歌剧的相遇会碰出怎样的火花?这是我2006年开设通识课程《走进经典歌剧》(2009年更名为《中外经典歌剧鉴赏》)时的憧憬。然而,当时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歌剧为何物,更谈不上喜欢。由于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长期缺位,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普遍不强,应该说远远低于高考科目的认知水平。从“育人”的角度考虑,学生美育基础薄弱恰恰是教师施展才能的机会——没有美育滋养都这么优秀,补上审美素养一定会飞得更高。歌剧虽然“曲高”,但不能在海大“和寡”,我的教学经验是先让学生多听、多看歌剧:2007年前后,网络歌剧视频资源很少,我每节课都带十张歌剧DVD到课堂,希望同学们能课后借阅,起初只会借走三、四张,后来这些DVD就都流转起来了,学生归还DVD时还会和我讨论一些剧中细节。时至今日,网络歌剧视频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再也不用借我的歌剧DVD了。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呢?育人需要先育己,高水平的教学才能带动学生高水平的学习:教师对于所讲授学科的认知高度,决定着学生认知该学科的视野;教师对于所讲授学科的认知深度,决定着学生在该学科的创新潜力。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备课时间通常数倍于授课时间,尽力做到能为学生“解歌剧之惑”。从“学”的角度,尽可能地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她)们对于课程的想法和意见。学生普遍希望了解“艺术”与其生活的关联,我也认为艺术通识教育需要深挖但不局限于艺术本身,需要发现并探究艺术与社会、自然、人生等宏观范畴的关联。因此,《中外经典歌剧鉴赏》在解读歌剧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为主旨,引导学生发现歌剧与艺术的关联、歌剧与科学的关联、歌剧与大千世界的关联、歌剧与人生的关联。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我有时还会在课堂演唱歌剧咏叹调,学生可以现场感知歌剧艺术内蕴的抑扬顿挫、悲欢离合,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
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学工作最大的受益人恰恰是教师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扩展了对于歌剧艺术的认知宽度,这为我2013年考取上海音乐学院歌剧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年的博士学习期间,我曾在夏季学期开设《中外经典歌剧鉴赏》,博士学习到的知识迅速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2019年春季学期的教学评估,是学校对《中外经典歌剧鉴赏》的一次检验,评估专家从更高的认知视角、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气氛的多维建设等方面提出中肯意见,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感谢专家们的辛苦付出,也要感谢多年来督导专家与选课学生的认可和鼓励。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进一步强调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将努力耕好自己的歌剧教学责任田,为学校的美育课程建设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