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的变与不变—法学院 梅 宏

发布者:王渊发布时间:2020-10-15浏览次数:258

十年中的变与不变

                    法学院   梅 宏

当我决定第二次参加本科课程教学评估时, “中外合作办学法学班”同一学期我要为同一个班主讲两门专业课……这些信息纷至沓来。再看到评估中心印制的材料中有我于2009年提交的参评总结,“十年”像一个叹号激荡思绪。十年中的不变,是我依然有激情去做国际私法学科的知识传授;十年来的变化,无处不在,从法条修改、教材更新到已是青年的“世纪宝宝”对中外合作办学涉外法律课程的要求,无不提醒我,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我决定再次为“完成自己”而参评时,“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盘桓在心中。

于是,调遣近几年自己实际开展过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服务于“研究型教学”。具体做法有,在教学网站上提前发布教学设计、课程资料,安排课前测,鼓励学生网站论坛交流、小组讨论策划、课堂展示。鉴于课时缩短,开创“教学合伙人”参与机制,中午课前5分钟即进入学习交流状态,由各小组上台英文讲解上周教学重点。一学期下来,凭添80分钟额外学时,高效完成以往48学时的教学内容。我知道,法考将检验法学专业课教学效果,遂将历年考题难点融入教学分析中,但不在期末试卷中用原题。我了解,全英文试卷容易引发期末应考情绪,便在日常教学中随时渗透英文术语。我清楚,教师再有良苦用心,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我在2019年提交的评估总结《“角色代入式”课堂演练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发表于学刊并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后,我明白“What's past is prologue”。

一学期下来,我和110位大学生日渐熟悉。当试卷都已存档、新学期开始之际,再看看中外法学班2017级学生对我教学工作的反馈:

学生严嘉琪:“我们提前被告知并浏览学习了课程网站上相应的材料,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课时老师讲授的内容。我觉得在上课的前一天能够通过线上教学,将正式上课的材料内容公布,然后学生在线上预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前在线上交流,这种方式很值得提倡。

这门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课堂的参与性,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在课下通过个人和老师交流沟通,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专题作业,然后可以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进行展示汇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法律情景剧的展示,我想,只有当自己真正融入到剧中,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得到别人无法拥有的独特感受。

学生赵婉琪:“我开始感到老师的关怀是在我第一次主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在肯定我的回答时提到了我的名字,这让我很惊奇也很欣喜,因为在此之前仅与老师有过一次交流,老师便记住了我。后来老师还在小组的课堂反馈中写道:发言很赞。我记得当时看到这四个字内心像泛开涟漪般小小地激动。有次课间我正在喝水发呆,老师从我身旁走过说到举手发言哦。可能也是因为老师的这句提醒,我于是有了自己的第二次发言,老师夸赞我已经从一开始的紧张转变为娓娓道来了。老师就是这样毫不吝啬他对我们的赞美。有同学想要回答问题时他会幽默地说,课堂上怎么少得了陈同学的发言呢;我们做完小组展示后,老师会将其他同学的好评截图发给我们。

老师在试图给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还用他的鼓励带着我们融入他的视听盛宴中,而不是让我们仅仅作为教室里的听众或旁观者。

学生李新宇:“至今还觉侥幸。我本应该是一介本科生中最不起眼的那个,却因为一篇学习心得被老师赏识,甚至可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我家乡产业的调查。

一直以来我有志于学术,但从没想过,我这样一个在课堂上不甚积极、成绩不甚突出的学生,能被梅老师亲手点拨提拔,于本科阶段参与一直向往的学术研究,实在是从不敢想,又庆幸之至。